什麽是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的基本概念很简单,而且对于选择洛克福奶酪(Roquefort)而不是“蓝”奶酪,或是选择大吉岭茶(Darjeeling)而不是“红”茶的购物者来说,这也是个很熟悉的概念。“干邑”(Cognac)、“苏格兰” (Scotch)、“波尔图”(Porto)、“哈瓦那” (Havana)、“龙舌兰”(Tequila)和“大吉岭”(Darjeeling)等是世界知名的几个品牌,它们与具有特定性质和品质的产品相关联,这些产品因其地理来源及其具有的与该地理来源有关的特性而闻名。
地理標志是在具有特定地理來源並因該來源而擁有某些品質或聲譽的産品上使用的標志。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二十二条第1款对地理標志定义如下:……辨别某商品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某成员境内或该境内的某地区或某地方的标记, 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
最常见的情况是,地理標志中包括商品的原产地名称,如“牙买加蓝山”(Jamaica Blue Mountain)或“大吉岭”(Darjeeling)。但非地理名称或通常与某地相关联的符号也可以构成地理標志,如“青酒”(Vinho Verde)、“卡瓦酒”(Cava)或“阿甘油”(Argan Oil)。实际上,一个标志是否发挥地理標志的功用取决于国家的法律和消费者的观念。
此外,要成爲地理標志,一個標志必須能識別源自特定地點的産品。同時,該産品的質量或聲譽應當基本上是來自該原産地。由于質量與地理産地息息相關,因此,産品及其原産地之間存在聯系。
比如“洛克福”
“洛克福”这一名称识别的是法国西南部苏尔宗河畔洛克福村附近区域制作的一种特色蓝纹奶酪,既指产品,又指地理区域。这种奶酪口感顺滑质地紧致,通体布有蓝色纹路,香气独特,有轻微的霉味,口味细腻而浓重。奶酪以未经加工的拉科讷(Lacaune)羊全脂羊奶为原料。压制之前,在生奶酪中加入洛克福青霉菌(penicillium roqueforti)孢子培养,之后置于该地区石灰岩山麓中的天然洞穴熟成至少14天。奶酪自制造之日起,还需在天然洞穴外继续熟成至少90天。
該産品與該區域之間的聯系
以傳統方式飼養的本地綿羊所産之羊奶的特性,用于奶酪熟成的洞穴的特性以及奶酪制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使用的傳統技術,共同賦予了洛克福奶酪獨特的風味和口感。
地理標志是否僅能用于農産品?
農産品通常具有源自其産地的品質,並受到氣候和土壤等特定的地方、地理因素的影響。因此,世界各地的地理標志大多數適用于農産品、食品、葡萄酒和酒精飲料也就不足爲奇了。
然而,地理標志的使用並不僅限于農産品。地理標志還可以強調由于原産地的人爲因素,如特定制造工藝和傳統等因素而使産品具有的特定品質。例如手工藝品就屬于這種情況,這種産品通常以本地自然資源爲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往往屬于本地社區傳統的一部分。
比如“瑞士手表”
手表上标识的“瑞士(SWISS)”字样(或最常见的“瑞士制造(Swiss Made)”)表示这只手表是依照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瑞士制表业的传统、工艺和质量标准制造的。但就手表而言,与“瑞士制造”这一地理標志相关联的标准是什么?
1971年12月23日的《聯邦委員會條例》就“瑞士”這一名稱在手表上的使用作了規定,依照制表業的要求,該條例于2016年6月17日進行了部分修訂,以加強對該地理標志的保護。據瑞士鍾表工業聯合會稱,此次修訂的目的在于“確保讓那些在購買瑞士制造的手表時,期望購買的商品符合瑞士制表業的傳統品質和聲譽,並因此使在瑞士制造且具有瑞士原裝産品的高附加值的消費者滿意。”
根據該條例,可在手表上使用地理標志“瑞士(Switzerland)”和“瑞士(Swiss)”的情況有:
? 该表的技术开发在瑞士进行;
? 其机芯(手表动力配件)为瑞士生产;
? 其机芯在瑞士装配;
? 制造商在瑞士进行最终检验;
? 以及至少60%的制造成本在瑞士产生。
機芯被認爲是瑞士産的情況有:
? 该机芯在瑞士组装;
? 技术开发在瑞士进行;
? 在瑞士接受了制造商的检验;
? 至少60%的制造成本在瑞士产生;
? 以及不考虑组装成本,瑞士制造的零件至少占机芯总价值的50%。
比如“丘盧卡納斯(Chulucanas)陶器”
丘盧卡納斯地區——位于皮烏拉地區莫羅蓬省(秘魯)——出産一種正式標有原産地名稱“丘盧卡納斯”的獨特陶器。丘盧卡納斯陶器已有幾百年的制作曆史,其與衆不同之處在于使用了本地黏土等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以及曆史悠久的祖傳工藝。
丘卢卡纳斯陶器的主要天然成分包括黏土、沙子、芒果叶和当地气候。制作丘卢卡纳斯陶器时,其黏土采自主要出产黄黏土(arcilla amarilla)和黑黏土(arcilla negra)的黏土开采场。这些特殊黏土的颗粒间空隙较大,使得黏土不但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而且还含有氧化铁和有机废物。以这种黏土制成的陶器在抛光后有一种明亮的光泽。
丘盧卡納斯的工匠使用的獨特祖傳工藝源自古代文化,如Vicús文化和Tallán文化。完成之前,每件陶器都要經曆十幾個步驟。工匠們手腳並用,給生粘土定型,然後用木托盤和石塊進一步塑形。接下來是第一次上色,所有的顔料都用樹葉和土壤等天然原料制成。然後陶器入窯,用芒果葉燃燒産生的煙熏制數小時,這使得丘盧卡納斯陶器呈現獨特的黑色。到了陶器制作的最後一步,工匠會用黑色的石塊手工抛光,讓陶器呈現出明亮的光澤。
2006年,“Vicús制陶工人协会”、“恩坎塔达地制陶工人民间协会”以及“丘卢卡纳斯陶瓷创新技术中心(CITE Cerámica de Chulucanas)”提交关于“丘卢卡纳斯”的原产地名称申请,并于2008年注冊成功。